肇事逃逸定义,肇事逃逸定义小剐蹭
肇事逃逸的定义
肇事逃逸,顾名思义,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更是一种社会道德的败坏。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肇事逃逸的相关定义,以及在小剐蹭事故中如何判断是否构成肇事逃逸。
一、肇事逃逸的定义
1.法律定义: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发生了事故,却擅自离开事故现场,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现场、救助伤者、报告公安机关,从而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
2.处罚标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即使只是轻微剐蹭,如果在事故发生后逃逸的,就属于肇事逃逸,应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若事故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构成犯罪。
二、小剐蹭事故中的肇事逃逸
1.小剐蹭事故的处理: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员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2.剐蹭后驾车离开: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刮蹭后驾车离开属于肇事逃逸。判定是否逃逸,需考察行为人是否明确知晓自身已发生交通事故。
3.不知情剐蹭肇事逃逸的定义:不知情剐蹭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
三、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
1.逃逸行为:当事人明知或应当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却擅自离开现场,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现场、救助伤者、报告公安机关。
2.事故认定:根据交管部门出台标准,有8种情形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6种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例如,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不构成肇事逃逸。
3.法律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肇事逃逸的定义、处罚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四、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
1.行政处罚: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肇事逃逸者将被处以罚款和拘留。
2.刑事责任:若事故造成严重后果,肇事逃逸者还可能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3.道德谴责:肇事逃逸行为严重违反社会道德,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会承担法律责任,还会受到道德谴责。驾驶车辆时,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救助伤者、报告公安机关,切勿逃逸。